海燕之舞──蔡瑞月的故事-美好腳蹤系列繪本第32冊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第32冊《海燕之舞──蔡瑞月的故事》
為什麼是海燕?
她是海鳥中體型最小的、飛行速度快、也是克服狂風的高手。在時代的波濤裡,蔡瑞月如同海燕,不畏風雨拍打,堅持她的舞姿與前進的方向。舞過台灣與日本交疊的舞台,舞過時局紛擾、家庭破碎的舞台,舞到不自由的那個小島,她持續舞著、飛行著,把現代舞的種子散播在台灣,在這裡開花,也在異地結出果實……
作者簡介
江淑文
歷史、多元文化教育背景,在實體的文字創作編輯工作中,參與美好腳蹤系列繪本,和每一位讀者一起了解,每一本介紹的人物都是投射當時台灣歷史與社會的狀況,其影響也延伸到現代
與未來。
林怡湘
很不會跳舞但喜歡畫畫。
畫過許多繪本與橋書,參與美好腳蹤系列創作《為愛走過一山又一山:胡文池牧師的故事》。
序/推薦文
關於美好腳蹤系列繪本
美好腳蹤系列繪本是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暑假兒童少年營教材介紹的信仰人物發展而成。該教材每堂課介紹一位在台灣默默奉獻的人物,有些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有些是飄洋過海而來的異郷人,還有一些是遠赴他國照顧艱苦人的台灣人。
本系列自2016年12月出版第一本繪本《憨人醫生王金河》以來,每年以4本的進度陸續出版中。這些故事背後都是無私付出的美麗人生,他們的足跡遍及台灣本島及離島,見證這片土地
從台灣到日本的現代舞蹈啟蒙
被譽為「台灣現代舞之母」的蔡瑞月女士(1921-2005年)出身日治時代台灣台南的一個基督徒家庭。蔡家當時在市區經營旅社,三層樓的和、洋、閩南綜合建築內,最具特色的是一面面檜木鑲框的鏡牆,是天生愛伸展、舞動手腳的蔡瑞月專屬的排練室。
那時台灣的女性已經擁有一些思想和身體上的自主性,女性可以外出工作,在公共場域表演如舞蹈和演奏、演說等。與此並進的,是朝鮮半島和台灣兩地民族意識的抬頭。在特定的社會階層和圈子,人們樂於嘗試新事物,從傳統文化和西方思潮中汲取重建身分認同的養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韓人崔承喜拜日本現代舞蹈家石井漠為師,以表達民族特色和自我意志的創作風靡全球。崔承喜1936年的台灣行可說是台灣現代舞運動的濫觴。隔年,蔡瑞月從台南二高女畢業,便前往東京,進入石井漠的學校及舞團,後則轉投石井漠的另一名學生石井綠門下。
就讀台南二高女時的蔡瑞月
回到台灣開啟現代舞人生
1946年終戰,蔡瑞月搭大邱丸船自日本返台。在船上,她和諸多留學生對台灣的未來充滿期待與盼望,於船上發表、演出《咱愛咱台灣》、《印度之歌》等舞。回台後展開台灣現代舞蹈運動,在台南太平境教會舉行首次個人舞蹈發表會。於台南開設「蔡瑞月舞踊藝術研究所」。1947 年,正式於台北中山堂發表舞蹈創作。
回到台灣的蔡瑞月,度過一段約三年事業、戀愛具足的幸福生活。她的夫婿是長她十歲、亦曾留日的中國詩人雷石榆。1946年雷氏來到台灣,辦報出書、寫評論文章,還得到了省署交響樂團編審以及台大副教授的職位。雷石榆認識蔡瑞月,數個月間,他帶著這麼一位平常嫻靜、舞台上卻宛如下凡仙女的嬌小女子到處跑公文辦理演出許可。蔡瑞月喜歡他的東京腔日語,和有些滄桑卻從不馬虎的氣質。在台北的一場演出後,蔡瑞月要南下,兩人依依不捨中,雷石榆摘下腕上的舊錶給她,向她求婚。
他們感情發展的時間點是228事件前後。兩個滿腦子藝術的本、外省人的結合令蔡家人充滿擔憂。蔡瑞月與雷石榆在1947年5月20日正式辦了婚禮。成為教授夫人的蔡瑞月,表演時的服裝常是袒臂露腿,又需與男舞者有肢體接觸,丈夫雷石榆很尊重、支持她的專業,這對夫妻在當時相當前衛。
蔡瑞月將雷石榆描寫她的詩〈假如我是一隻海燕〉改編成長約十分鐘的舞碼。海燕是俄國詩人高爾基用來預言和號召如暴風雨般的革命的意象,但在雷石榆筆下、蔡瑞月的身姿中,卻愛戀著被「太陽用多彩的光芒」、「浮雕在/白雲綠水之間」的海島,台灣。儘管那時的海島處於「那麼多浪花/那麼多風雨」不安中,此刻,兩夫妻守著未滿週歲的幼子雷大鵬,努力在愈來愈肅殺的時局中生存。
綠島禁錮不了的舞者之心
1949年起雷石榆被國民黨政府的特務機關盯上,9月被驅逐出境、前往香港。蔡瑞月則因為和雷石榆通信經歷漫長的羈押和審訊,數度移監後,在綠島服刑到1953年初。在獄中,她帶著牢友拉筋、編練小品以排解彼此的鬱悶和不安。為應付獄方要求帶團表演,蔡瑞月仍在《嫦娥奔月》裡寓寄了父親過世時自己不在身邊的遺憾。當時一位少年政治犯蔡焜霖本已欲輕生,但在綠島觀賞了蔡瑞月的舞蹈後,心中想著:「一年以來,所經歷的是一幕幕人生最黑暗最苦難的圖像,如今眼前卻是天上舞曲。感動之餘仰首,那夜火燒島滿天星斗,無比燦爛。」自此有了繼續活下去的力量。
出獄的蔡瑞月看似恢復自由但卻是被關進更大的籠檻,直到1983年移民澳洲前,都無法再貫徹石井漠、綠一門的自由創作精神。情治人員長期騷擾、干預她的舞蹈社運作和演出,讓她動輒面對鉅額虧損,每天活得戰戰兢兢,對官方充滿恐懼。儘管如此,在政府為構築新的殖民認同而強勢推行民族舞蹈的五〇年代,以及受美援影響而稍有喘息的六〇年代,蔡瑞月仍留下了自傳性的《死與少女》和《木偶上征》,反戰的《勇士骨》,本土題材的《採茶舞》、《七爺八爺》和《月出歌》,以及雜揉中國文本、古風和電子音樂的現代芭蕾舞劇《墓戀》。其中後來改名為《傀儡上陣》的《木偶上征》,1953年首演時是以描繪「在內戰中失去愛子的公婆帶著媳婦準備反攻」的木偶劇為由通過審查,2000年重建舞碼時,人們才知道舞中的角色分別是傀儡師和尪仔。畫著誇張腮紅的尪仔從面無表情到後來動作似乎愈來愈自由、細膩和富有感情,卻總是被揭露沒有脫離傀儡師的操線;就連她終於抱起搖籃裡的嬰兒時,臂彎的擺動和手的撫觸也仍是受控而為。
信仰及其他支持的力量
信仰是支撐蔡瑞月內心強大的重要因素,舞蹈是她對生命的期盼的呈現。1953年蔡瑞月用聖經裡的經文編創有五幕的耶穌復活現代舞劇《各各他之岡》,她親自演出耶穌的角色,她將自己生命中的痛,和耶穌連結在一起,宣洩自己生命之苦、重。舞蹈中,背負著象徵十字架的她,從那位為我們背負實質十字架的耶穌,得到安慰。
當時國際知名舞蹈家來台都會來拜訪她,還有恩師石井綠對她的肯定,都是她面對政治壓力下,對她無形的支持。
回到中國的雷石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也受到衝擊。蔡瑞月曾託人帶話給雷石榆,要他若有適合的人可以再婚,其實是仍捨不得他的意思。台灣解嚴後,雷石榆終於在1990年再次見到了蔡瑞月、雷大鵬,還有媳婦與孫兒。
蔡瑞月的舞蹈社最後落腳在台北中山北路巷子裡的日式平屋,於1999年燒毀,後來雖重建,但舞蹈社所藏的珍貴文獻和紀錄卻再也救不回來,只有部分舞碼由蔡瑞月憑著記憶將紀錄修復。2000 年在新舞台公開展演11 支經典舞作。
安息的海燕
蔡瑞月於2005年在澳洲別世, 她一生的際遇反映台灣面對政治苦難、社會壓抑、逐漸解嚴到民主自由的真實見證。她將遭遇寄託於舞作中,將現代舞在台灣推廣,用舞蹈來記錄這段歷史的演變。她的一生,超越了起初雷石榆用海燕形容她的單純,坎坷、勇敢、堅忍。她從四〇年代起培育出一批又一批舞者和對舞蹈有正確認識的觀眾,且因為她貼近鄉土普羅的教學與表演方式,這些人成為台灣現代舞後來得以綻放光芒的人才和群眾基礎。
*感謝蕭渥廷老師協助資料校正。
*感謝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提供照片。
參考資料:
1.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林巧棠,衛城,2020)
2.舞者阿月:臺灣舞蹈家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汪其楣,遠流,2004)
3.為舞蹈而生—台灣現代舞之母蔡瑞月女士(文:黃毓柔、校:郭瑾燁,出自第九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刊,2014)
4.看,她依然璀璨!——蔡瑞月逝世十周年紀念專輯(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等,2015)